新国画运动引发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
1949年7月,在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即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展)上,在556件参展作品中仅有25位作者的28件中国画作品,而且几乎没有山水、花鸟画的位置,足见当时中国画坛的彷徨和当事人的谨慎。正是在这次文代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旧文艺的改造问题,按照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了新文艺的方向。
这次文代会期间,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社团——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全国美术家的组织联络工作,并以此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活动体制化的表征。1950年,《人民美术》创刊,遂按照文代会的精神将中国画列入旧文艺范畴,推动了一场“新国画运动”——亦即国画的改造运动。参加讨论的画家纷纷表示,从改造画家的思想感情入手,深入人民生活,创造人民需要的内容和形式。他们像“五四”时期的美术革命论者那样,再度清算了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风雅主义”和“主观主义”,再度高扬写实精神,使整个中国画坛集体地发生了艺术观念向人民大众的转移。
但他们以客观对象的真实性为批评标准和对“科学的写实技术”的过分推崇、对笔墨至上观念的激烈批评,都受到传统派老画家的反对。尤其秦仲文,认为王逊的主张是“有意识地消灭国画”,并强调“笔墨并未‘过去’,而且永远也不会‘过去’”,“我们的国画创作不可能也决不应当被限制在‘如实反映现实’之内”。这实质上仍是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中遗留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演化为由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主张同文人画品评标准的分歧,加之当时有人认为中国画没有表现力、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而使矛盾激化。
论争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55年,周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认为“目前主要应当反对虚无主义的倾向,同时在一些画家,特别是国画家中间,也应反对保守主义倾向”。他还谈及方向性与多样性及保证山水、花鸟画地位的问题,在国画家中引起了反响与共鸣,同时也使中国画创作逐步走上正轨。
关于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由于周扬的出面而取得共识,紧接着在50年代后期展开的关于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的辩论(即素描教学大辩论)和史论著述、画论汇编的出版则是在学术层面上的深入,但在阶级斗争理论影响下,关于山水、花鸟画有无阶级性的讨论显然偏离了学术,以现实主义划界批判中国画史亦有牵强和误读。
尽管极“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学术,扭曲了艺术规律,但中国画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仍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取得了相当成绩。这既赖于国家文艺政策不断有所调整,也是画家们尽可能地发挥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学养,在艺术方向与艺术规律之间尽可能地谋求一致的结果。
喜欢这篇文章就转发给朋友们吧!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