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不再流逝。
此图是《维摩诘图》的一部分。描述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辩法之时,各国供养人皆往探视、恭敬礼佛的神情。供养人中有“昆仑奴”、“婆罗门”、西域胡人等。他们戴不同的帽子,着式样色泽各异的服饰,画家用细腻的画风,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现画面。
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本幅描绘菩萨为亡灵引路升天国的场面。上有“引路菩(萨)”的题记。前面领路的大菩萨右手执香炉,左手持莲花,莲花旁垂下白幡。菩萨后面跟随的女子为死者生前的形象,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洁白晶莹的肌肤闪耀着青春美的光彩,有“周家样”之风。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接笔处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在此画中,艺人以巧妙的构思和精练的手法,成功地完成了人物形象——观世音的塑造,又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和情感表现,这在宗教绘画中的确难能可贵。据考证系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25)壁画断片之下层剥出者,按照一般寺院壁画涂抹重画的时间及其画风推断,当为晚唐作品。色泽十分鲜艳得益于被长期被封闭在下层,观音面相也十分俊美生动,舞姿潇洒飘逸,体态优美,颇富美感。
此图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左边力士属于力量内敛型的。然而无处不在的肌肉的体量感又很好地体现了金刚力士的刚毅雄健。右边力士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疾恶如仇。那种外在的咄咄逼人和不可阻挡的造势与左边力士的内敛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在刻画力士形象时,用笔简练纯熟,酣畅淋漓中的略带方折,对刻画金刚力士的勇武形象更为有利。
观此图,人物宽袍大袖、天衣飘扬,饶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形式民族化的特色。画面赋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调,使热烈的画面的格调显得更加典雅、妩媚。此画为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纸本屏风画之一。画面上一体态丰满的女子,着长裙披帛,全身敷以朱色。
喜欢这篇文章就转发给朋友们吧!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